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

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13-12-06     访问次数: 122

慈善公益组织的历史可谓命运多舛!

周秦变革使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科层+编户齐民结构,民间组织(哪怕是慈善公益类)长期受到压制,在官方层面,形成了儒表法里的社会救助理念,以及财税汲取优先于济贫支出行政安全高于政治正义束缚远胜于庇护的济贫特征。

晚清民国变革是外来的自由、民主思潮与本土的自治、民本思想相互交融,共同摆脱专制主义束缚、追求民主共和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有趣的是,至少在公益慈善和社会救助领域,与传统革命史观认为近代民主革命就是反帝反封建正好相反,社会公益的近代化表现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交融色彩,即国外的教会团体与慈善组织、通商口岸城市的公民社会、东南沿海的乡村组织以及民国政府等多元推动的奇异景观。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一方面,在强烈的民族危机(尤其是日本侵华)刺激下,反帝成为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表面尊儒儒表法里传统,又使得反传统首先意味着(封建)。因此,反帝反封建的追求一方面使得国家主义日趋成为主流;另一方面,民国时代勃兴的公民社会与家族自治反而具有负面色彩。

1949年,中国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按照东方化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所有制理论,建国后要经历两次革命:首先,通过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取缔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原国民政府势力以及地主封建势力等大私有因素;然后,通过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革命,解决社会上的两级分化问题,走向社会合作与共同富裕道路。表现在公益慈善与社会救助方面,出现与民国截然相反的趋势:一方面,国家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取缔、接管、改组;另一方面,政府对于社会救助的全面垄断。

正当我们通过取缔私有属性的民间慈善组织、建立反市场的计划社会(不仅仅是计划经济)的方式宣称达到平均主义的全民福利时,西方在尊重自由市场初始分配的基础上已经探索出了福利国家的再分配模式。改革后,当我们通过强制分家的方式高效迈入市场经济并企图让国家保障为这一进程保驾护航时,西方在自由市场与福利国家之外的第三方领域(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又开拓出第三次分配的公益慈善模式。而如今,当我们力图通过国家保障+民间公益的模式(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已将民间慈善事业纳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中全会更明确提出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来消解社会风险、融合利益分歧时,西方却已经被福利国家危机民间公益组织自身的双重缺陷(依赖政府追求利益)所困扰,并发出走出现代化的后现代呼声了。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也屡屡失灵,自由主义学者认为是计划时代遗留的国家管制惹的祸,呼吁市民社会的发育左派学者归之为市场条件下的利欲熏心,呼唤对社会主义遗产的重视;新儒家后现代学者则认为个人主义乃是万恶之源,主张对传统伦理资源的发掘。另有识者指出:在中国本土问题背景下,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是与自由市场、民主宪政的发育并行不悖的,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应该达成的重叠共识。

这样,中国公益慈善组织的现代化便具有21世纪初的鲜明特点,它不仅仍然面临着前现代势力的现实阻碍,而且还必须应付后现代的理论挑战。

基于此,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利用内部多学科研究的优势,聚合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方力量,拟成立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研究中心。

本研究中心将公益慈善研究在两个维度展开:其一,从 “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形而中的制度安排、形而下的利益关系等三个层面,研究公益慈善模式。其二,按照历史哲学的逻辑,分别梳理中西公益慈善组织现代化的演变路径。两维交织,如下图所示,形成中西公益慈善组织现代化模式及其比较研究的逻辑框架。

 

研究团队构成

 

姓名

职称

学位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学术顾问

 

教授

学士

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研究

 

主任

林光祺

讲师

硕士

发展与社会现代化研究

lgq791208@yahoo.com.cn

团队

核心

成员

赵守飞

讲师

博士

公民社会组织研究

shoufeizhao@163.com

黄晋祥

副教授

博士

晚清民国史研究

 

王金丰

讲师

硕士

财政理论与政策

jinfengdragon@163.com

廖晓慧

讲师

硕士

人际心理与信任研究

 

仇凤仙

讲师

博士

公益慈善与社会福利理论

 

王昆仑

讲师

硕士

社会保障与公益慈善研究

 

已取得的成果

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中外慈善组织发展史比较研究》(10CSH047)。

汪雷:《公共经济学视角下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投入机制研究》,《社会经济体制比较》2007年第2期。

林光祺:《我国第三部门的生存弱势与路径选择》,《改革》2004年第4期。

林光祺:《土地制度·卡里斯玛·村社经济:困境与反思——来自小岗村的经济社会调查》,《兰州商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廖晓慧:《进化心理学视野下的同胞间关系研究》,《科技信息》2010年第30期。

仇凤仙:《我国社会慈善场域惯习形成机制分析》,《社会工作》2010年第5期。

王昆仑:《中外慈善助医比较及其启示》,《赤峰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

王昆仑:《农民工城居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预期研究成果

预计20132014年,完成对中西方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发展史的文献整理和理论建构的逻辑检验工作,预计发表相关论文若干篇。

关于慈善公益组织理论的研究综述

理念、制度、人性:慈善公益研究中的三个维度

束缚庇护走向志愿公益:论慈善公益组织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