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田野: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一线

发布者:魏志鹏发布时间:2025-04-25浏览次数:10

由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23级财政学专业彭韵宁同学担任队长的“‘碳’索未来团队”,始终将社会实践作为科研的起点。团队以“土壤健康与碳汇潜力”为核心研究方向,成员包括来自学院财政学专业的苏宇琪、张彤等同学,自2023年成立以来,每逢假期,他们便奔赴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的粮食主产区,走访农户、调研农田管理模式。累计完成调研报告10余万字,足迹覆盖20余个县市。

基于实地数据,团队构建了多维度土壤健康评价模型,提出“微生物有机肥推广”“保险-碳汇联动”等创新方案,相关成果被纳入地方政府土壤改良规划。调研期间,团队还与农业合作社、环保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推进实验室技术在田间试验。例如,在安徽颍上县推广的复合微生物有机肥,帮助当地农户实现作物增产6%-8%,土壤固碳能力显著提升。

学术突破:从实践到理论的跨越

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鲜活素材。三年来,团队在国家级报纸《中国银行保险报》发表学术论文4篇,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系统性阐释了农田碳汇产业化路径、土壤健康管理政策协同机制等前沿议题。其中,《协同推进土壤健康管理与农业碳汇产业化的路径创新》报告,因“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被领导和专家高度肯定。

科研能力的提升也体现在项目申报与竞赛中。团队成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主持校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在“互联网+”“乡村振兴”等高水平赛事中斩获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多项。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验证了产学研结合模式对学术能力培养的推动作用。

育人创新:多维能力锻造复合型人才

“碳”索未来团队的独特之处,在于将社会实践、科研训练与公益服务深度融合,构建了“学术导师+行业导师”双指导、“课堂+田野+实验室”三场景联动的培养体系。团队成员需同时掌握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并参与项目设计、调研执行和成果转化全流程。

创新育人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展现出极强的综合素养。团队核心成员中,多人次连续三年获得获国家奖学金;多人获评“优秀共青团员”“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此外,团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组织“碳汇知识进乡村”科普活动10余场,惠及农户超千人次,助力基层生态意识提升。

机制探索:产学研如何真正“双向奔赴”?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团队指导教师朱道才表示:“传统人才培养往往偏重知识和理论传授,而‘碳’索未来团队的模式,让学生直面真问题、真需求,在解决实际挑战中提升能力。”产学研模式的成功得益于三大支撑:一是高校与产业的深度协同。团队与多家农业科技企业、碳交易平台签订合作协议,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实践场景,学生则为企业输送调研数据与创新方案,形成“需求-研究-应用”闭环。二是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学校开设“农业碳汇经济”“环境政策分析”等交叉课程,并聘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复合知识结构。三是长效激励机制的构建。 学校将社会实践、科研成果纳入学分评定与奖学金考核,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撰稿:彭韵宁;审核:陈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