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赋民生担使命,“公”行天下践初心 ——财公学子投身火热实践淬炼青春之我

发布者:魏志鹏发布时间:2025-09-17浏览次数:19

奋进青春正当时,挺膺担当有作为!今年暑期,财公学院近五百名学子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再度启程奔赴广阔天地,深入乡村田野、走进社区基层,通过理论宣讲、成就观察、乡村振兴、行业调研、志愿服务和红色寻访等多维度实践,将论文写在广袤的田野大地,在火热的社会课堂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

小岗薪火传承改革精神,金寨赋能探寻红旅新程

农村改革精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精神财富,体现了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改革与乡村振兴工作,多次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

7月10日,学院“改革薪火队”一行13人赴“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凤阳县小岗村开展深度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考察村容村貌、调研特色产业发展、访谈基层工作者和村民、参与红色教育活动等方式,系统梳理小岗村从“大包干”到新时代转型发展的脉络,精准探寻其振兴密码。调研对标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要求,聚焦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建设,是一次对学校“新经管”人才培养成果检验和主动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8月12日至13日,学院“红韵燃燃”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金寨县全军乡熊家河村开展实地调研。团队通过沉浸式参观红二十八军纪念馆、与村两委干部深入座谈及走访当地龙头企业生产线等多种形式,全面考察了熊家河村在红色资源保护开发、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实践现状与典型经验,并就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开展了系统研判。大家深刻体会到,红色基因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精神溯源助力发展共振,循迹长征延伸教育链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红色精神不仅是历史的烙印,更是新时代推动区域发展与青年成长的重要动力。学院以多元实践为载体,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延伸教育链条,以青年视角赋能区域发展,实现精神溯源与发展共振的深度融合。

8月11日至17日,以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理事长王诗意同学为组长的团队奔赴延安,参加全国大学生延安暑期专项实践活动。团队以“赓续红色血脉,淬炼财经初心”为实践主题,在张思德广场诵读《为人民服务》、在梁家河体悟为民情怀,并借助“青耘中国”平台直播,大力推广延安苹果脆片等特色农产品,以新媒体助农践行群众路线。通过走访陕甘宁边区银行与税务总局旧址、参观边区税制地图、财经干部老照片等珍贵史料,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战时财经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坚定了将红色基因融入专业学习的决心。

7月6日,学院“岸芷汀兰”团队赴合肥渡江战役总前委纪念馆开展调研。通过文物、图文与影像资料学习,队员们深刻理解了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与精神内涵,初步探索其与区域发展的多维结合路径。团队通过问卷调研与数据分析,提出红色精神赋能地方发展的青年视角与可行建议,积极推动革命传统与当代价值共振共鸣。

7月19日至21日,学院“长征薪火”团队赴广西桂林全州县,循迹湘江战役历史。在湘江战役纪念馆与大坪渡口,队员们通过声光电技术重现战场的沉浸式体验和主题雕塑参观,感受红军血战湘江的壮烈与军民鱼水情深。长征薪火照前路,在脚山铺阻击战凭吊广场,团队举行默哀仪式、敬献鲜花并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深化了对爱国主义教育时代内涵的深刻理解。

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双向发力,三维活化实现蝶变振兴

花鼓灯,这一植根淮河流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舞蹈、音乐与戏剧于一体,是江淮文化的璀璨瑰宝。在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花鼓灯迎来发展新机遇,却也面临传承人老龄化、传播方式滞后、青年参与不足等现实挑战。如何让传统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成为推动地方振兴的文化引擎? 8月14日,学院“喵喵小分队”赴蚌埠市怀远县常坟镇,走进花鼓灯传习基地与专题展区,实地感受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与村干部的座谈中,团队了解到,当前政策与资金支持仍以基础传承为主,缺乏推动创新与产业融合的专项投入,“传统根基尚存,但创新动力不足”成为花鼓灯传承面临的核心困境。与此同时,团队也敏锐捕捉到花鼓灯在凝聚乡土认同、激发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巨大潜力,积极调研探索可持续产业生态路径。 

乡村振兴需与非遗传承双向发力,在“喵喵小分队”深耕非遗传承的同时,学院“古村新脉振兴队”则以河北王金庄村为样本,以文化遗产活化为切入点,为北方古村振兴破题。王金庄村作为北方古村典型,以梯田系统与家风文脉构成“农耕文明+家族精神”双重文化IP,却面临文化传承断层、产业开发粗放等问题。团队深入梯田、曹刘大院及村落肌理调研,访谈匠人记录石堰建造技艺、梳理轮作生态智慧,走访10余户家族后人采录革命家风故事,形成叙事链条。基于调研,团队发现了北方古村“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密码,提出以“文化挖掘—传播创新—产业融合”为闭环的“三维活化”思路,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梯田生态与家风文化的体验价值,推动文化保护与产业开发协同共进,为北方古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参考。

聚焦工业转型与农旅融合,以专业视角回应发展命题

蚌埠,淮河中游的工业重镇,正站在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从传统工业基地迈向新兴产业高地,如何传承“艰苦奋斗、实业兴城”的工业文化基因,并将其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动力?7月4日至6日,学院“珠城探研队”以“溯源-解码-重塑-接力”为研究脉络,先后走进蚌埠市博物馆与创新馆,通过口述历史访谈与数字化活化调研,系统梳理蚌埠工业文化从古代沿革至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探寻工业文化传承密码,深度挖掘其在新兴产业背景下的创新逻辑。团队认为,工业文化并非尘封的历史标本,而是推动城市转型的活态资源。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与文化IP打造,可以为老工业城市数字转型提供新思路。

7月11日至12日,学院“天天向上调研队”赴怀远县天兆石榴基地开展实践调研。怀远作为石榴产业重镇,拥有3.5万亩石榴田,年产量达2.8万吨,年交易量更突破20万吨。团队深入考察石榴酒深加工、“电商+石榴”营销模式及“认养券卡”等创新举措,走访茨淮新河百里石榴风景走廊等农旅融合项目,调研发现“种植+旅游”模式能有效推动三产融合,带动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接下来,团队将系统整理调研资料并提出可行性优化建议,积极助力当地石榴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学以致用,实践躬行。这个夏天,财公学子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践调研回应时代召唤。从工业转型前沿到乡村振兴一线,从红色文化溯源到非遗传承创新,同学们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专业本领。这些扎根土地的实践探索,正悄然书写着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相得益彰的生动篇章。展望未来,财公青年学子必将把实践收获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蓬勃动力,以敢闯敢拼的锐气和砥砺前行的姿态,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积极担当作为!

撰稿:张利林;审核:汪芳芳